Search Google

Wednesday, November 22, 2006

利用另一個vmdk擴充現有vm image的使用空間

有鑒於透過samba mount win32的FAT32會導致某些linux的指令產生錯誤(eg. 執行tar所使用的utime),決定來研究一下將額外的vm image (.vmdk) format成為ext3格式,然後再透過samba mount起來使用的可能性.

聽起來有點繞口...用個流程來解釋好了:
1. windows中的vm image執行linux <-- vm_image_01
2. 在windows中利用vmware再建立新的vm image <-- vm_image_02
3. 將vm_image_02 format成ext3格式
4. 在vm_image_01中的linux也安裝一套vmware (為了使用vmware-mount.pl一定得裝)
5. 在windows中將裝有vm_image_02的目錄設為共享並允許其他人更改
6. 進入vm_image_01的linux中使用samba將存有vm_image_02的windows目錄mount起來
7. 接著使用vmware-mount.pl將vm_image_02 mount起來
8. 大功告成,恭喜各位觀眾可以在不碰vm_image_01的情況下增加使用空間 :-)

有關第(7)步地全文請參照這篇

方法二
后来在/usr/bin/下发现了vmware-mount.pl,研究了一下

进入虚拟机文件所在的目录

vmware-mount.pl -p “Ubuntu 64-bit.vmdk”

在列表中找virutal disk的partition编号,然后就可以mount
sudo vmware-mount.pl “Ubuntu 64-bit.vmdk” 1 -t ext3 /media/vmware
现在是可以高速读写,哇哈哈,然后重新进入虚拟系统看了一下,一切正常

以上的作法只允許root對這個partition寫入資料.
也可以用sudo vmware-mount.pl “Ubuntu 64-bit.vmdk” 1 -t ext3 -o rw /media/vmware來讓這個新的partition可以被一般使用者寫入.

Monday, November 20, 2006

time sync -- ntpdate

#ntpdate -u 0.pool.ntp.org

寫入crontab:
#crontab -e
30/* * * * * /usr/sbin/ntpdate -u 0.pool.ntp.org

--> 每三十分鐘sync一次

Sunday, November 19, 2006

路上巧遇藍小慧...

今天下午跟河馬到西門町,走走逛逛,打完撞球,吃完飯之後站在大電視牆前面努力的把珍珠奶茶喝完準備上捷運的時候,突然聽到旁邊有個還蠻耳熟的聲音在講電話,轉過頭一看...才發現原來那是藍小慧!!!

沒想到回台灣四年完全沒有聯絡的人就這樣在西門町的電視牆前面相遇了~~他在半年前回台灣,現在也在台灣工作,大家聊了十幾二十分鐘之後互留了電話,他約了朋友(又是一個剛從NZ回來的人,叫做Stanley)吃飯,而我跟我的前室友則往捷運站前進.

結論是...地球真的很小!

ps.今天撞球打得蠻順的,手感還不錯 :-)

Friday, November 17, 2006

mirror a web site with wget

http://www.boutell.com/newfaq/creating/mirroring.html

一言以蔽之...
wget -m -k -K -E http://url/of/web/site

重點是要mirror這個站,他逐行解釋asm解釋Linux跳進start_kernel之前做的事,是不可多得的好站阿!
不過訪客人數卻意外的低...

重新回頭玩ubuntu...

不錯的手札,尤其可以參考字型的部份.

雖然找不到locale.gen,但是使用locale-gen zh_TW即可直接產生big5的locale.

mount samba drive (windows的共享目錄):
編輯/etc/fstab -->
[network folder] [mount point] [file type] [mount at startup],[use as root],[remote username],[remote password],[file access rights],[directory access rights] 0 0

eg.
//rookery/storage /mnt/rookery smbfs auto,uid="root",username=guest,password="",fmask=777,dmask=777 0 0

當然,要使用smbfs之前要先裝... --> apt-get install smbfs

如果想要透過samba把Linux下的folder與windows機器分享,要記得在
/etc/samba/smb.conf的[global]下面加上以下三行:

display charset = BIG5
unix charset = BIG5
dos charset = CP950

這樣子windows的網路磁碟機連線後才能看到中文檔名,想看到中文內容的話應該要把locale設為zh_TW.BIG5

Saturday, November 11, 2006

原來我老豆這麼厲害!

上個星期我爸去參加全國輕質骨材會議(第八屆)暨兩岸輕質骨材會議(第二屆),



原本想說我爸應該只是去當聽眾, 看看有沒有機會找到合作對象, 沒想到今天回家的時候我媽開心的說"你爸爸拿到優良論文獎!!!"

可見當年考試都考第一名不是說假的~


一問之下才知道原來爸爸跟台灣的一個教授合作研究燒製輕質骨材的窯爐, 論文那位教授寫, 實驗及報告都是我爸親自上陣.

這就是愛台灣啦!!!


聽說我爸報完之後引起台下一陣轟動, 我爸說他從原本默默無名變成現在輕質骨材界大家討論的焦點之一. 他的窯爐辦到了大陸同胞五十年來辦不到的事情--將不同燒製階段的溫度做明顯的區分, 比如說燒製輕質股才需要經過四個階段, 其中預熱與高溫段的溫差斜率能夠達到90度角, 對於輕質骨材界來說這是生產優良建材的必備條件, 只不過目前還沒有一座窯爐能辦到, 再加上他們還找不到有辦法耐到那麼高溫(1200度C)的材料來做窯殼, 所以沒辦法跳脫傳統的加溫方式.

因為我爸之前做過燒製磁磚建材與電子零件的窯爐, 燒製溫度動輒上千度, 所以經由這樣子跨領域的結合之後一座適合燒製輕質骨材的窯爐就這麼誕生了!!! 果然現在做什麼事情都要multi-dicipline了><, 也只有multi-dicipline才有辦法在某一個領域提出一個創新並且能夠造成impact的解法~ 以上就是我身為2005年年度review machine的看法.

最後, 希望我那世界無敵optima的Just in time Device Scheduler能夠順利被accept...

Friday, November 10, 2006

就是有人愛雞婆

今天一早被老闆的電話叫醒,因為他沒有辦法寄信到特定的mail server,請我"figure out what went wrong". 打開老闆轉寄過來的退信通知,上頭大剌剌的寫著"Client host [xx.xx.xx.xx] blocked using dnsbl.njabl.org; 1078224004 (in reply to RCPT TO command)",當下就申請將我們的ip從block名單上移除,然後在他們的網頁上晃晃. 不晃還好,一晃倒是看到了這篇, 文中居然使用帶有威脅的語氣說

If you run an open relay, do not intend to secure it, insist that we not test your system, and send us anything we consider to be threats or harassment, we may exclude your IP from testing, but it will be permanently added to our list.

又不是每個架mail server的人都是專家, 你今天block他的ip讓他的信寄不出去已經是妨礙人身自由, 垃圾信那麼多, 怎麼防? 用content filter就好啦, 沒事block人家ip幹麻. 把別人的ip加到list中還說
We do not block email. We just provide a tool for network/system/mail administrators to use to protect their mail servers from email abuse.

根本就是戒刀殺人而已... 感覺上很像美國人想當世界警察的那種樣子 <-- 神經病!
今天檢查過所有外寄郵件都需要經過saslauthd的認證, 加上postfix本身就不會成為open relay, 我實在搞不懂為什麼會被定義為open relay還被加到list中? 總之目前mail server的ip已經從名單中移除, 希望我們的mail server不要再被擋, 不然我又要被指派去處理><

Thursday, November 02, 2006

好用的vim script

前幾天看到有人在vim下面使用script讓它看起來像是Windows下面的IDE。
好奇之下昨天跑去翻了一下www.vim.org的script list,發現了幾個好用的script。
1. TabBar
2. winmanager

(1)以tab的形式把目前所開啟的buffer都顯示出來,方便管理buffers,當開啟許多檔案的時候(eg. trace code)就顯得非常好用。
(2)將vim的畫面切割出一小塊空間用來顯示目錄&檔案,在browser files的時候也比較方便,不需要一再的使用:!ls或是跳到另外一個console下。

當find遇上grep~

很久沒有trace code,今天重新開始trace code。。。
不過立刻遇到的問題是忘了怎麼用find & grep!
find & grep分開來都會用,但是合在一起就忘了該怎麼組合><
經過一番嘗試之後終於拾回記憶:

find . -name pattern1 -exec grep -n pattern2 {} \; -print

pattern1 --> 指定檔案
pattern2 --> 指定要搜尋的字串